Complete
Conference name: Polyoxometalates Symposium & Cluster Science Frontier Forum
Date: 06 April 2024
Address: Henan Kaifeng, CHINA
Polyoxometalates于2022年创刊,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魏永革教授担任主编的国际首个多金属氧簇领域跨学科学术期刊,旨在传播多金属氧簇领域前沿基础研究和创新性应用研究最新进展,致力于为国内外多金属氧簇领域的学者搭建一流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多金属氧簇领域学术交流和发展。
Polyoxometalates发表内容涵盖多金属氧簇领域各方面的原创研究和综述论文,包括合成、组装、理论计算,基于多金属氧簇的超分子、分子器件及其它功能材料,以及多金属氧簇在催化、能源、环境、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等。本刊为开放获取期刊。已被DOAJ数据库收录。欢迎大家选择Polyoxometalates发表前沿、创新、新颖的研究成果!
❖ 包括但不限于多金属氧簇的合成、组装、理论计算,基于多金属氧簇的超分子、分子器件及其它功能材料,以及多金属氧簇在催化、能源、环境、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等。
❖ Polyoxometalates邀请您提交原创研究、研究快报、综述、观点、研究亮点及评论等。所有论文一经录用,24小时内在线发表。
投稿网址:
https://mc03.manuscriptcentral.com/pomc
投稿请联系:
pom@tup.tsinghua.edu.cn






郑智平,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鹏城孔雀特聘教授、化学系主任。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1995年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在亚利桑那大学任教20年后,自2017年6月受聘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兴趣包括过渡金属及稀土元素功能配合物的设计与合成、结构表征、性质研究以及材料应用。近期工作主要围绕稀土硫族团簇和高价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和材料化学以及液体有机小分子氢载体的催化产氢展开。曾获美国NSF CAREER AWARD、欧洲镧系与锕系元素学会Junior Award,201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现任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 副主编、Journal of Rare Earths 海外编委、《无机化学学报》编委及Polyoxometalates顾问编委。
报告简介:
团簇分子具有明确的原子组成与化学结构,其电子结构可通过实验数据并辅以理论计算得以确认,因此是关联物质宏观性质和相应微观结构的理想模型,对深刻认识和理解物质转化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稀土原子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其化合物具有丰富且优异的光磁性质,具备作为高端功能材料的巨大潜力与前景。稀土基团簇最初是作为合成“意外”出现在文献之中。经过我们和其他学者的共同努力,稀土基团簇已成为稀土化学与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原创的“配体控制水解”合成策略辅以阴离子模板的使用,我们获得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超高核稀土以及稀土-过渡元素混金属团簇。通过引入重主族元素我们还成功制备了一类全新的稀土金属有机团簇,为创制功能稀土材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报告人将分享在稀土基团簇的可控合成和拼接组装、笼状稀土团簇的构筑和限域催化应用以及全新稀土硫族团簇的制备和性质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张光晋,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绿色过程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与能源、环境相关的无机光、电功能催化材料及绿色可控合成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近年来在氢能催化、CO2还原、人工固氮等所电催化过程及催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等方面作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共在包括Angew.Chime., Int.Ed.,Adv.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40余篇,他引7000余次。先后获得、欧盟玛丽居里计划学者(Maire-Curie Fellow)、中科院过程所“百人计划”、中科院青年促进会“优秀会员”等多种奖励。承担并完成包括国家“863”计划,国际合作重点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多项企业委托项目。
报告简介:
针对电化学固氮(氮还原)和固碳(CO2还原)反应过程,可将氢能储存于小分子如氨或尿素中,同时对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报告人发展了高性能催化材料的设计思路和催化材料可控合成方法,发现了合成的催化材料结构与性能的调控机制,实现了高活性、高选择性电催化氮还原合成氨和尿素合成。本报告将总结团队近年来在此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介绍电催化材料设计策略。

孔祥建,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2003年获聊城大学学士学位,2009年获厦门大学博士学位,2007-2008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联合培养,2014-201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稀土氧团簇的合成、组装规律和性能研究。在J. Am. Chem. Soc.、Angew.Chem. Int. Ed.、Matter、Natl. Sci. Rev.、Nature. Commun.、Acc. Chem. Res.等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等奖励与项目支持。
报告简介:
具有精确结构的稀土氧团簇,不但结合了4f电子的优异性质,而且具有多金属间的协同效应,因而常呈现出不同于单核稀土配合物的光、磁和催化性质。然而由于稀土离子多变的配位数和丰富的配位构型,稀土氧团簇的可控合成极具挑战性,这也进一步妨碍了其性能研究。针对此瓶颈,发展了稀土氧团簇的模块组装策略;结合高分辨质谱研究了稀土氧团簇的组装过程,揭示了稀土离子聚集成簇的结构演变规律;构建了系列具有优异磁光效应的稀土氧团簇,为设计团簇磁光材料提供了思路。

许岩,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曾先后于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英国爱丁堡大学分子生物研究所、牛津大学中心化学实验室以及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作为博士后从事科学研究,研究方向为多酸基分子材料。至今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已经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SCIENCE CHINA Chemistry,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以及Inorganic Chemistry等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260余篇,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团簇重大研究计划,2014年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2016年获评“南京工业大学师德十佳”教师,2019年入选南京工业大学第一批“名师名导百人计划”。
报告简介:
磁热效应(MCE)是指绝热过程中铁磁体或顺磁体的温度随磁场强度的改变而变化的现象。这种磁性实现冷却效果的方法,通常被称为磁制冷,被认为是下一代冷却技术,比目前的蒸汽循环制冷技术更节能环保。各向同性的稀土离子GdIII离子具有大的自旋基态,再加上与3d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这使具有高核的Ln-O簇合物成为理想的分子磁制冷材料。课题组一直致力于纯稀土-氧团簇和3d-4f纳米簇的研究,通过配体控制水解法和阴离子模板剂法,已成功制备了一系列的高核纳米Ln-O簇,并对其在磁制冷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张洁,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员。2001年在大连理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在北京大学获得高分子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6~2009在美国Lehigh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开始在北大任教。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研究兴趣为手性聚合物的可控合成和自组装、手性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的复合自组装。
报告简介:
聚合物与无机纳米粒子分别是两类功能性互补的自组装结构单元,利用聚合物的多层级手性,通过自组装诱导无机纳米粒子产生可调控的手性光电性质,开发出多层次的手性智能材料。我们发展了基于共价、静电/氢键相互作用的手性聚合物/无机多酸自组装方法,开发出刺激响应性圆偏振发光复合材料、光驱动宏观螺旋驱动器材料。
Date | Time | Schedule | Hosts & Speakers |
---|---|---|---|
06 April 2024 | 08:30-08:40 | 致辞 | 陈雪波 |
08:40-09:00 | Polyoxometalates 期刊介绍 | 魏永革 | |
09:00-09:30 | 稀土氧簇——意外之喜与理性设计的完美诠释 | 郑智平 | |
09:30-10:00 | 电催化固氮催化材料的设计与机制 | 张光晋 | |
10:00-10:20 | 茶歇 | - | |
10:20-10:50 | 稀土氧团簇的合成与磁光效应 | 孔祥建 | |
10:50-11:20 | 稀土-氧簇构建以及磁致冷性质研究 | 许岩 | |
11:20-11:50 | 聚合物/多酸杂化自组装手性材料 | 张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