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lete
Conference name: Cluster Science Frontier Forum & Polyoxometalates Symposium 2025
Date: 26 April 2025
Address: Shandong Liaocheng, CHINA
Polyoxometalates 于2022年创刊,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魏永革教授担任主编的多金属氧簇等团簇领域跨学科国际学术期刊,旨在传播多金属氧簇等团簇领域前沿基础研究和创新性应用研究进展,致力于为国内外多金属氧簇等团簇的学者搭建一流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多金属氧簇等团簇学术交流和发展。
Polyoxometalates发表内容涵盖多金属氧簇等团簇各方面的原创研究和综述论文,包括合成、组装、理论计算,基于多金属氧簇等团簇的超分子、分子器件及其它功能材料,以及多金属氧簇等团簇在催化、能源、环境、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等。本刊为开放获取期刊。已被DOAJ数据库收录。欢迎大家选择Polyoxometalates发表前沿、创新、新颖的研究成果!
Polyoxometalates——Call for papers
包括但不限于多金属氧簇等团簇的合成、组装、理论计算,基于多金属氧簇等团簇的超分子、分子器件及其它功能材料,以及多金属氧簇等团簇在催化、能源、环境、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等。Polyoxometalates邀请您提交原创研究、研究快报、综述、观点、研究亮点及评论等。所有论文一经录用,24小时内在线发表。
投稿网址:
https://mc03.manuscriptcentral.com/pomc
投稿请联系:
pom@tup.tsinghua.edu.cn








龙腊生,厦门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福建省高层次人才(A类)。曾获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2011),卢嘉锡优秀指导教师奖(2012),福建省优秀教师奖(2020),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2020),厦门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团体奖(2023),厦门大学田昭武学科交叉特等奖(2024)。
Abstract:
绝热去磁制冷是基于磁热效应发展的一种制冷技术,也是唯一不依赖3He资源实现超低温的制冷技术。目前使用的超低温制冷材料主要包括钆镓石榴石(GGG)和硫酸铬钾(CPA)等。由于这些磁制冷材料的磁熵变较小,导致现有超低温磁制冷系统结构复杂、制冷功率低,难以应用于超高真空制冷或远程制冷。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报告人课题组取得了以下进展:1)提出了“利用铁磁和反铁磁桥”构筑磁制冷材料的新思路,并成功研制出迄今为止在0.5-4 K范围内具有最高磁热效应的稀土无机固体磁制冷材料;2)提出了“利用磁偶极作用较小的金属”实现磁相变温度精确调控的策略,并研制出在0.3-1 K范围内具有最高磁热效应的稀土无机固体磁制冷材料;3)通过“引入磁偶极较小的金属离子与化学无序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制备了磁有序温度低至85 mK和~27 mK,且其磁热效应超过目前广泛使用的商业磁制冷材料CPA的三倍的无水磁制冷材料。这些磁制冷材料的研制不仅弥补了现有磁制冷材料的不足,还使当前磁制冷系统不再受超高真空环境的限制,并有望革新磁制冷系统的配置。

王泉明,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1989和1992分别获厦门大学学士、硕士;1992-1998年,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2001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博士;2001-2005年,分别在香港中文大学、罗切斯特大学及加州河滨分校从事博士后工作。2005-2015年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2015年6月至今,任清华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金属团簇的可控合成及其在发光、催化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在Science、Acc. Chem. Res.、Sci. Ad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和Nat. Commun.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Abstract:
金属团簇结构新颖、性能丰富,备受关注。由于金属团簇的形成牵涉到多个组分的组装,其控制合成极具挑战性。报告从配体工程的角度出发,介绍在金属团簇结构控制以及催化和发光性能调控上取得的重要进展。探讨金属团簇的形成规律和团簇尺寸演化所带来的本征特性影响。通过发展“表面几何错配”的策略来实现原子级精确的金纳米团簇上开放金属位点的预组织;应用配体工程提高金属团簇的稳定性并提升其催化性能,揭示了金属团簇催化的微观机制。通过对团簇结构刚性的增强以及激发态的控制,获得具有高量子产率的从可见光至近红外区的室温磷光,为生物成像和发光器件的应用打下基础。

柏䶮,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工学会电子化学品专业委员会委员、离子液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多金属氧酸盐基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催化应用,发表SCI论文1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任Polyoxometalates期刊编委。
Abstract: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的发展亟需兼具高质子导电性、优异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的新型质子传导材料。传统全氟磺酸聚合物(如Nafion)虽具有出色的性能,但其结晶性差、成本高昂等问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多金属氧酸盐(POMs)因其独特的富氧表面、强Brønsted酸性和优异的亲水性,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晶态质子导电材料。然而,多酸材料存在易溶性和稳定性不足的缺陷,通过引入有机配体,构建无机-有机杂化材料或构筑高效的氢键网络,制备了一系列多酸基晶态质子传导材料及复合膜材料,并研究了其质子传输机制。该研究提供了“可视化”的质子传输路径分析,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质子传输机制,同时为开发高效、稳定的质子导电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对推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郑彦臻,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领军教授,主要从事分子基磁性材料及功能配合物的研究,曾入选德国洪堡学者、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国家特聘青年专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研究课题共十余项,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Adv. Mater.、Matter、Chem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引用次数超过10000次,H-index为53。
Abstract: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光催化CO2还原技术因其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成为能源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镍基簇合物因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可调控的配位环境及高效电荷转移特性,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潜力。本研究通过精准合成系列镍基团簇(如Ni48La63、Ni120RE96等核数可控的金属簇),系统探究其结构与光催化CO2还原性能的构效关系。利用原位光谱和理论计算揭示镍簇活性中心的电子转移路径及CO2吸附活化机制,研究结果为设计高效、稳定的团簇基光催化剂提供了新策略,对推动人工光合作用及碳循环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迟瑛楠,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多金属氧簇的合成和催化相关研究。在钒铌/铌钒氧簇构筑、多金属氧簇催化生物质及其平台分子转化及化学战剂模拟物降解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青年基金1项,以通讯或第一作者身份在Angew. Chem. Int. Ed.、ACS Catal.、Coordin. Chem. Rev.、J. Catal.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
Abstract:
多铌氧簇(PONbs)和多钒氧簇(POVs)是多金属氧簇(POMs)的两个重要分支。由于铌的化学反应惰性较大,且铌元素缺乏变价,PONbs的结构化学和催化化学发展明显滞后于POMs的其他分支。POVs的自组装过程中缺乏构筑基元,导致近十年来POVs结构化学进展缓慢,组装规律尚未被充分揭示。针对这些问题,报告人在PONbs的合成方面,成功合成了首例共面型多铌氧簇,并通过小角X射线衍射和理论计算证明,高价Te(IV)对稳定该共面型多铌氧簇起到了关键作用。在PONbs的催化方面,本研究首次将PONbs应用于木质素及其模拟物的解聚,利用PONbs独特的固体碱性,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高效、选择性地解聚木质素模拟物为芳香单体化合物。在POVs的笼簇构筑方面,首次引入Nb元素,通过{NbO7}诱导生成{(Nb)V5}五角星基元,成功组装出一系列新型铌钒笼簇。
Date | Time | Schedule | Hosts & Speakers |
---|---|---|---|
26 April 2025 | 08:30-08:40 | 致辞 | Chenglin Bai |
08:40-08:50 | 致辞 | Chunjiang Jia | |
08:50-09:00 | 致辞 Polyoxometalates 期刊介绍 | Yongge Wei | |
09:00-09:25 | 超低温磁制冷材料,从合成到应用 | Lasheng Long | |
09:25-09:50 | 功能金属团簇的配体工程 | Quanming Wang | |
09:50-10:05 | 茶歇 | - | |
10:05-10:30 | 多酸基晶态质子传导材料的构筑 | Yan Bai | |
10:30-10:55 | 镍基簇合物光催化CO2 还原的研究 | Yanzhen Zheng | |
10:55-11:20 | 多铌氧簇/多钒氧簇的构筑与催化性能 | Yingnan Chi |